首頁
公告
認識鎮港園
認識鎮港園
歷年展覽
師資介紹
媒體報導
114年暑期課程
114年秋季課程
114年前鎮秋季課程表
114年小港秋季課程表
114年林園秋季課程表
學員須知
優惠與收退費辦法
學員上課須知
服務地點及時間
報名資訊及簡章
【重要提醒】防個資索取詐騙
報名資訊
招生簡章與報名表
聯絡我們
首頁
公告
認識鎮港園
認識鎮港園
歷年展覽
師資介紹
媒體報導
114年暑期課程
114年秋季課程
114年前鎮秋季課程表
114年小港秋季課程表
114年林園秋季課程表
學員須知
優惠與收退費辦法
學員上課須知
服務地點及時間
報名資訊及簡章
【重要提醒】防個資索取詐騙
報名資訊
招生簡章與報名表
聯絡我們
Search
一、辦學理念
本校取名為「鎮港園」社區大學,顧名思義就是取辦學區域的前「鎮」、小「港」、林「園」三行政區的簡稱,也意味著本校重視辦學區域內每個行政區的發展,努力扎根於每個角落。而鎮港園用台語發音有「真正圓」之意,也意涵這所新社大的辦學策略與課程規劃是積極回應區域處境,促進辦學區域成為「真正圓滿生活之家園」。
二、辦學定位
本校辦學三行政區域,前鎮區位處市中心邊緣區,為高雄產業轉型前之工業落腳城市特性、小港區具有當代工業落腳城市特性、林園區則為傳統農漁聚落與石化工業混雜之相對偏鄉特性,各區域的在地紋理相異且深具特色。過去社大論述中所提出的都市型、農村型、鄉村型等社大辦學定位,很難統一適用於本校辦學區域。
因此,在籌備第六社大期間,我們積極至區域內進行田野踏查與社區訪問,並邀請在地夥伴,進行區域處境盤整,再經過籌備團隊多次討論後,歸納統整出辦學區域內的整體處境與個別處境,以此作為辦學基石:
區域整體處境:
本校辦學區域自民國50年代起,超過半個世紀的都市計畫發展,產業從農漁業型態快速轉變為加工製造業、重工業、石化業、港口業、遠洋漁業的主要區塊,這些產業多須大量勞力,因此提供了許多就業機會,大量人口陸續移入或定居(從農村、從外縣市、從外國)於此,在這裡開始追求人生更好的發展。久之,辦學區域人口主要由多元文化之勞工階層所構成。
上述產業帶來了許多經濟發展與工作機會,卻也造成了土地、空氣等環境污染問題,這樣一體兩面的現象,造成本校辦學區域內不斷發生人口遷徙活動,有的為工作機會而遷入,有的為追求更好的生活環境或品質而遷出…,所造成的結果就是缺乏在地認同、人際關係疏遠、傳統鄰里關係面臨瓦解。
另外,本校辦學區域內由於傳統的農漁業沒落,而工業仍須一定技術門檻,許多非工業從業員的年輕人,只得離家背井找工作,造成區域內人口朝高齡及幼兒兩極化發展;加上辦學三區域內的新住民與原住民人口數,皆屬本市38個行政區的「前段班」,如何協助提升區域內的家庭效能議題(如隔代教養、混齡學習、親子教育、托育空間等)相當重要。因此,環境意識、勞工、高齡、在地認同(含家庭效能)四大整體處境成為本校辦學必須面對的重大議題。
回應區域個別處境:
前鎮區近來隨著需勞工密集產業外移,加上整體高雄產業面臨轉型,區域內各大工廠(尤其戲獅甲地區)陸續遷廠或關廠,過去阻隔居民與海岸的高雄港圍牆逐一拆除。但隨之而來的是大片工廠空地被建設成大型購物中心、大賣場、高雄總圖、世貿展館、亞太航運中心等,區域產業快速轉變成高雄多功能經貿園區、亞洲新灣區等新興產業。面對從舊工業區快速轉換為亞洲新灣區的產業轉型過程,地景快速轉變為一棟棟商辦大樓及豪華住宅、房價逐年提升、區域內新舊社區、建築物、生活圈形成強烈對比,造成在地民眾文化感斷裂、在地認同漸失、尚未準備好面對產業轉型等問題一一浮現。故面對產業轉型的特殊處境成為本校在前鎮區辦學必須面對的議題。
小港區自民國50年代起隨台灣經濟轉型,重大國家建設如中鋼、中船、大林煉油廠、二港口、小港機場等一一於此問世。大面積的工廠、機場、港口貨櫃等用地幾乎佔小港區總面積一半。臨海工業區阻隔了市中心與沿海地區(大林蒲、鳳鼻頭)的連結,小港機場橫斷了市中心與機場以北的桂林、中厝地區的連結,造成小港的生活圈相當破碎;而區域內多條重要幹道(如中山路、沿海路、大業北路),連接國道、工業區、各大港口貨櫃中心,來自「四面八方」的大型貨櫃車、聯結車是川流不息。但對一般住民來說,這樣的交通相當不方便,而且充滿威脅感。故面對交通友善的特殊處境成為本校在小港區辦學必須面對的議題。
林園區是本校辦學區域內最富自然與人文資源,有山(駱駝山或稱鳳山丘陵)、有海(天然海岸線)、有河(高屏溪流經及出海口),適宜農耕,又因位於河海交接,有許多天然良港,漁獲量豐富,養殖漁業亦發達。民國60年代起,政府在此興建了石化工業區,使本區由魚米之鄉轉變為石化工業的重鎮,但隨之而來的是環境污染問題。而也因位於高雄最南端,又受天然屏障(鳳山丘陵、高屏溪) 阻隔,對外交通不便,在近年來高雄整體的都市發展中沾不上邊,發展停滯。林園的年輕人普遍在家鄉最多讀到高中(唯一一所林園高中),大專院校就必須赴外地求學,完成學業後,又因環境、土地受汙染、傳統農漁業經濟沒落(目前僅剩中芸、汕尾兩漁港),石化產業雖多但亦須要有專業能力,學成後回鄉找不著未來希望,以及長輩們普遍存在不鼓勵回鄉的想法,只能繼續離鄉求職發展。故青年返鄉的特殊處境成為本校在林園區辦學必須面對的議題。
基於積極回應上述四大整體處境與各區特殊處境,本校辦學除堅持社大運動精神的辦學理念,亦秉持「營造師工學共學」、「區域平衡發展」、「將學習資源帶入相對匱乏地區」之精神,以發展「回應區域處境及社區需求」的辦學定位,立足於地方與生活之境,發展近身性與有感的學習,營造具土地認同的學習社群意識,促進與提升社區民眾參與公共事務的行動能力。
三、辦學目標
紮根辦學專業、營造師工學共學與治校組織
本校為非正規的公民教育機構,以推動知識解放、提升公民意識及厚植公民社會為辦學理念。由於為新創辦之初,培養行政團隊對社大辦學的理解、專業的行政執行能力、班級陪伴、師生經營與專案執行的能力視為辦學首要任務,其次,建立行政志工、學習關懷員等志工團隊,逐步增進其知能、提升整體服務效能亦相當重要。
在講師部分,培養其對社大辦學理念的認識、強化教學品質,促進其引領學員關心社會議題的意識,進而帶領學員參與社區公共行動;在學員部分,觸發其對學習的樂趣,陪伴其進行學習深化與橫向連結,促進其自主規劃學習與行動的能力,進而提升公民意識,投入公共參與活動。
此外,本校將努力營造出學習型組織共學的文化,達成師工學共同參與治校的目標,共創真正幸福學習的氛圍為重要辦學目標。
促進區域平衡發展、擴大學習場域、將學習資源帶入相對匱乏地區
在行政組織及辦學相關制度中融入區域平衡發展及師工學共同參與概念,積極與在地單位合作,增進對區域內相關議題的認知,從而規劃各種扎根在地的課程與公共行動,促進本校辦學各區域穩健發展。
為積極回應社區需求及符合地方紋理,結合在地公私部門,引入各種學習資源,推展各區域多學習區、多社區學習點的學習場域,並針對區域內學習資源相對匱乏地區投入學習資源,建構優質教與學環境,擴大市民參與學習的途徑。
回應區域整體處境及社區需求,促進多元文化共榮
在課程規劃與辦學策略上,努力回應區域整體處境,以多元方式推廣社大辦學理念,落實公共觀念於課程及行動之中,促進在地的社會、生態、生活之永續發展;培育學員提升公民意識,建立公眾參與公共事務之平台,深化對社會關懷與多元文化的素養,達到多元文化共榮之目標。
扎根區域特殊處境,培養在地人才,陪伴社區永續發展
透過各區域不同的區域紋理與特殊處境,試辦各種不同的實驗教育,培養在地人才,促進其參與地方公共事務,促進社區永續發展。如此,跳脫社大辦學空間的框限,促成民眾學習介入日常生活處境中,讓學習不只是個人與教室裡的行為,更能轉化學習具多樣性價值,也努力走出辦學特色。
四、短中長程校務發展規劃
本校最大的核心價值,就是希望透過老師及學員們的共同參與辦學,將本校發展成為一個具有高度參與、高度民主的學校,又基於辦學區域的個別特殊處境與條件限制,因此,區域師工學參與治理將成為本校的辦學策略,各區將設有辦學校區,專人經營地方辦學。各辦學區將設參與校務、課務之師生代表,以及志工團隊,共同研擬區域辦學與發展策略。各區之辦學整合由主任進行連結,從行政、校務、課務,以及推廣行銷規劃的業務連結,營造第六社大之辦學特色。
辦學初期,除了積極與所在學校、合作社區共同營造出長久穩定的辦學空間外,更要努力提升行政夥伴的專業能力與對社大辦學精神的認識、及建立行政團隊與講師群的溝通信賴和協作基礎也相當重要。在教學設備的部分也必須逐年提升,以維護本校課程品質,更須培訓志工協助,提升行政執行效率。
有穩定的辦學環境,以及高度的師生及志工參與,本校才能順暢地推動辦學策略與回應區域處境與社區需求,穩定課程經營。本校辦學區域是本市未來七所社區大學中區域差異性最大的,也是工業區最多最廣、空氣品質最差、日常交通不友善之地,如何協助在地市民面對整體處境議題及各區域處境,回應區域發展政策,並能達到區域平衡發展及將學習資源帶入相對匱乏地區的目標,走出自我辦學特色,將是社大辦學努力的重點。
首頁
公告
認識鎮港園
認識鎮港園
歷年展覽
師資介紹
媒體報導
114年暑期課程
114年秋季課程
114年前鎮秋季課程表
114年小港秋季課程表
114年林園秋季課程表
學員須知
優惠與收退費辦法
學員上課須知
服務地點及時間
報名資訊及簡章
【重要提醒】防個資索取詐騙
報名資訊
招生簡章與報名表
聯絡我們